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中心 > 时政要闻
粮食,是国之根本,民之命脉。确保粮食丰产丰收,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计,更关乎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与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石。在新的历史时期,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国内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,保障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,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,需要从政策、科技、土地、人才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,构建起稳固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。
一、政策护航,激发稳产内生动力
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保障粮食生产的“定盘星”和“助推器”。首先,要持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,稳定并完善生产补贴政策,确保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,保护并调动其生产积极性。通过价格支持、农业保险、信贷优惠等综合手段,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,让农民愿意种粮、安心种粮。其次,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,坚决守住耕地红线,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,集中力量打造一批“田成方、路相通、渠相连、旱能浇、涝能排”的优质良田,从根本上提升耕地的产出能力和抗灾能力。再者,要优化粮食储备体系和流通效率,确保产得出、收得进、储得好、调得动、供得上,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衔接,减少产后损失,稳定市场预期。
二、科技赋能,打造增产强劲引擎
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更是粮食增产的关键突破口。保障粮食产量,必须向科技要单产、要效益。首要任务是打好种业翻身仗,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。集中力量破难题、补短板、强优势,加强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,大力推动育种创新攻关,培育并推广一批高产稳产、抗逆抗病、节水节肥、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突破性优良品种,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。其次,大力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。这包括精准农业技术(如测土配方施肥、水肥一体化)、绿色防控技术、智能灌溉技术等,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、智能化管理,提高水、肥、药等资源的利用效率,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。最后,加快农业机械化、智能化进程。研发推广适应不同地域、不同作物的大型复式智能农机装备,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,提升农业生产效率,确保关键农时环节不误事,为规模化生产提供坚实支撑。
三、藏粮于地,夯实优质产能基础
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,提升耕地质量是保障产量的长远大计。必须坚持用养结合,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。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核心举措,要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,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,治理改良酸化、盐碱化等中低产田,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。同时,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、秸秆还田、增施有机肥、种植绿肥等措施,有效保育土壤,提升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,真正做到“藏粮于地”,即使遇到极端天气等不利情况,也能依靠强大的地力基础稳住农业基本盘。
四、培育主体,筑牢人才支撑体系
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。保障粮食产量,必须有一支爱农业、懂技术、善经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。要加大对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支持力度,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,提高粮食生产的集约化、专业化、组织化水平,更好地应用新技术、对接大市场、抵御各类风险。同时,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,培养大批“土专家”、“田秀才”和高素质农民,提高广大生产者的科技素养、管理水平和市场意识,让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真正落地生根,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
结语
保障粮食产量是一项须臾不可放松的长期战略任务。它需要我们统筹谋划,系统施策,既要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,也要激发出科技的巨大潜力;既要保护好赖以生存的耕地资源,也要培育好支撑未来的人才队伍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,将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、装得更满,让丰收的喜悦年年回荡在希望的田野上,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最坚实的保障,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奠定最深厚的根基。